找到相关内容1040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民族和宗教

    民族和宗教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一、民族的含义和特征  (一)民族的定义  自从“民族”一词出现以后,各国学者从各种角度概括了它的定义。菲尔查尔德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瓦格莱和哈恩斯从(...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  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形式主要有3种:以宗教的名义起义;宗教改革;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1995年,2页。 ...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2395107.html
  • 诸法性空论

    简要介绍。   一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佛学   大乘般若学在汉代即已传人中土,最早的传译者是东汉末年来到中国的大月氏国僧人支娄迦谶。大乘般若学是印度佛教中最早出现的大乘佛教学说,其中心内容是说世界...显示了它与中国老庄和玄学贵无、崇有等相异的思想倾向。   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流传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支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到支谦译出《大明度经》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佛典的初译与介绍阶段。在此...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2795582.html
  • 法界缘起论

    具体介绍华严宗的基本思想之前,先对佛教缘起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源流作一简要介绍。   一节 业感缘起到真如缘起   “缘起”,亦称缘生,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意译,意渭一切事物和...’(罗时宪《佛教缘起论的概述>>,台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册)。这些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真如缘起论”究竟是不是“中国佛教特有的缘起理论”,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研究,但这里提到的此种...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5195628.html
  • 法相唯识学

    三时教”的说法。法相唯识宗向以名相概念的繁复而著称,同时也富含人类的许多思维成果。下面我们就择其要而略作介绍。   一节 三性三无性   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五万里,带回大小乘佛教典籍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还有大量的佛像、舍利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满载着名震五印的声誉回到长安。回国后,他把主要精力都用于翻译佛经上,并创立了唐代一个佛教宗派...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0795791.html
  • 《浮山志》第三章:人文景观

    《浮山志》第三章:人文景观 一节 石刻   浮山石刻,约400余幅,其中唐刻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石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书法万千。字体有大、有小,大有1米见方,小者不满1寸;风格上,有的铁画银勾,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润饱满,有的端方秀丽。这些古代艺术遗产,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公布),是研究历史、人物、宗教、书法的珍贵资料。   一、摩崖石刻   金谷岩景区...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1095802.html
  • 《浮山志》第六章:艺文

    流传。 一节 诗歌A   唐代   金谷岩  孟郊(四首)   鬼斧何年开石室,  人行此地作金声。   山中信是神仙宅,  不羡繁华浪得名。   金鸡洞   绝壁天开一镜圆,  圣中空翠异...摩崖雪爪诗。   千尺雨花悬彩练,  半窗佳咏入天池。   长吟妙趣评欧弈,  胜迹还能继密之。   (注:本诗选自1979年1期《枞川》。作者,枞阳镇人,安徽省文物局考古学专家。)   登飞来峰...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1095803.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出世”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信条。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是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一节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既远承印度佛教的一些...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一义。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
  •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不同于传统儒家伦理的特质,它一方面将孝亲与佛教行持的戒律相融合,“以孝为戒”,另一方面,它仍将孝亲纳入到佛教修行解脱的目标上来理解,将孝亲看作是修行解脱的重要前提。   一节...禅院的上下关系,类似封建家族成员的关系。这一特色,使得禅门清规被称作是“丛林礼法之大经”,体现了中国僧团伦理对封建世俗伦理的充分吸收和融合。   三节 中国佛教的修行观  ...

    洪修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196049.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成长、发展的过程,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不断吸收融合传统儒道思想等养料的过程。如果说印度文化、印度佛学是中国佛学精神之源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则可谓是中国佛学精神之根。一节 佛教在中国文化...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稳定的发展;而相对的开放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又使传统文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不断实现着自我的更新和完善。传统文化对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一次大规模传人所表现出的双重性格和所进行的成功的...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南北朝的孕育、隋唐的形成以及宋代以后向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渗透三个阶段。   一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孕育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学精神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印度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小乘经论相继...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尝试。   在玄佛合流的思潮中,一批中国佛教学者脱颖而出,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代高僧道安及其高足慧远就是当时崛起的中国一代佛教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东晋...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796901.html